地板

2017年10月1日,新版《民用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MH/T7003-2017,以下简称7003号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将代替《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MH/T7003-2008)。 蒋正旭:机场安防的发展将呈现大联网、大安防、智能化趋势,而且这也是标准里所充分体现的。从民航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未来三年是我国机场建设的高峰期,新颁布了标准,新建的机场和改造的机场都会按照新标准进行安防建设和验收。所以对产业链上的各个单位来说都是一次大的机遇。面对这个机遇,不管是大华、海康还是其他国内厂商都会全力以赴,所以我相信未来中国厂商会越来越得到客户的认可,在机场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关注儒艺公众号 了解更多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此次,新版机场安保标准的实施将给机场安防带来哪些具体影响与促进?在目前的新形势及新技术发展趋势下,这一领域的安防应用是否已经迈进了新台阶?建设的空间和难点在哪里?智慧机场的建设面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未来的发展的趋势究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邀请行业企业共同探讨新标准以及机场安防的现在与未来,希望对行业人士有所启发。
问:大数据深度挖掘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近两年逐渐受到机场用户的关注,目前这些新技术在机场的应用进展如何,落地难点在哪里?新版标准在机场的智能应用方面有哪些要求?
古辰:人工智能,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正结合着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及运算资源,为各行业提供了大数据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应用等能力。在机场行业中,同样也存在着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的运用,如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汇报中,就明确提出了“云平台”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在2019年建成云计算数据中心和通信枢纽中心,不仅接入所有机场范围内的弱电系统,更为集团各成员单位、各航空公司的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也是机场正常运行指挥的核心部分。
当然,此块建设当前遇到的困难也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机场各自试点,并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易造成建设情况不一致的现象;二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机场因其行业体制较为保守,暂时还无法独自完成云计算平台的建立,和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也因为其安全性考量,会有所顾忌;三是机场建设所涉及的系统非常繁杂,航班管理、行李分拣、泊位引导、巡更、公共广播等,想要将不同厂家的各个系统一次性接入到云端进行管理,难度颇大。
在新版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视频监控系统在“大场景跟踪、卡口目标检测和识别”方面所需要达到的高度,如人员基本特征识别、人脸识别和车辆识别,在一些关键性的区域,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人或车的特征,以满足人眼或计算机自动识别及比对的要求,这对于机场的智能应用方面,起到了一个较好的示范及促进作用。
蒋正旭:纵观整个安防行业,机场原有的视频存储方式大部分采用IPSAN的方式,未涉及云存储。机场行业由于其安保要求的特殊性,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一直比较谨慎。目前被机场业主率先采纳的是人脸识别技术。而且此次新标准也专门规定了在航站楼出入口、乘机手续办理柜台、安全检查通道验证柜台、登机口这四处的图像清晰度需要满足人脸特征识别的要求。这四个地方可以基于人脸识别技术为客户带来不同的业务应用。同时这些应用对厂商有方方面面的考验。目前的难点我们认为是特定的场景高精确准确率要求,需要设备的算法结合海量的数据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准确率,各大厂商陆续采用的GPU硬件+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突破,提高识别准确率。
谢杰:目前机场的人脸识别应用进展相对比较迅速,物品滞留、客流统计、人群密度统计等智能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机场场景。这些智能应用的难点在于技术和场景的深度结合。以人脸识别为例,有的场景用于黑名单布控、抓捕逃犯,有的地方用于VIP客户识别和服务,不同的作用决定了产品和方案必须与功能相适配。这个适配包括硬件的适配,摄像机焦距的合适、补光的是否充分、算法的精度是否足够、传输的顺畅与否、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客户端的易用性等等,所以其实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厂家具备多方面的技术和产品积累,也需要技术人员具备全局视角。
问:国内各主要机场都在积极探索打造智慧机场,目前智慧机场的落地情况如何?安防系统在智慧机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有多大的空间?新版标准对智慧机场的建设哪些推进作用?
古辰:从国内主要城市机场的智慧机场建设来看,重庆机场的进度算是比较良好的。据了解,重庆机场自2012年提出“智慧机场”的建设理念,先后投资16亿不断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在如下几个方面成果较为突出:
一是按照“统一指挥+区域管控+功能支持”的思路,初步形成机场运行管控体系;二是统一开放的机场大数据平台的初步构建;三是旅客全流程自助服务上线;四是智能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五是统一的智能化安防集成平台的形成。
从重庆机场的建设情况来看,安防系统担任了数据采集与感知,关联系统分析,以及快速预案响应等角色,在智慧机场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任何智能化的调度、管控和大数据分析,数据的来源几乎都依赖于安防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因此安防系统如能在源头将智慧机场所关心的数据感知并分析出来的话,大数据平台的业务功能开展也会变得十分顺畅。可以说,安防行业既具备了良好的智能化基础,又需要满足海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诉求,一定是智慧机场建设的第一场战役。
在新标准中,也明确对各个系统提出了集成的技术要求,即核心的安防系统必须能够被控制中心的管理系统所集成,实现信息同步调用、查询和管理,其实这也正是智慧机场建设的必备条件。
吴平:智慧机场是民用机场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目前来看,重庆江北机场是将智慧机场从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写照,而宇视很荣幸参与其中。
2017年8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正式启用。宇视以视频监控精工产品和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守护在包括T1、T2在内的全部三个航站楼,其中T1、T2航站楼宇视监控系统已稳定运行7年;T3除了传统IP监控外,还采用宇视智慧停车场方案,为重庆机场安保工作贡献可靠和智慧的力量。
谢杰:关于智慧机场,目前很多机场都在积极探索,目前真正落地的还不多,因为基础的视频大联网和安防集成都还没有完成,所以智慧机场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安防系统是智慧机场的基础部分和首要部分,或者说率先实现智慧二字的领域。主要就体现在前面所说的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各种安防智能应用。新版标准既是对机场安防系统建设的推动也是对智慧机场的推动,相信随着视频监控和安防系统的逐渐完善,后续智慧机场还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甚至能推动出更多的相关标准的诞生。
问:长期以来,机场相关的监控系统主要由几大国际厂商把持,目前这种格局有多大幅度的转变?在与国外厂商的竞争中,本土厂商会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劣势?
蒋正旭:在模拟时代,国外厂商具有先发优势,5年前机场监控设备的确由国外几大厂商把持。2010年高清元年之后,以大华股份和海康威视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发展迅猛,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市场占有率都迎头赶上,直到如今领跑全球安防市场。中国厂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产品和技术已经获得了各个行业的普遍接纳。这几年都逐渐由国外品牌切换成了国产品牌,国外品牌逐渐在行业淡出。所以具体到机场行业,国有品牌取代国外品牌也只是时间问题。
古辰:机场行业因为其门面性的特征,在前些年国产监控品牌尚未成熟之际,国外厂商凭借着硬件优势,成功取得了大部分机场的监控系统的建设资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厂商在技术上已经逐渐逼近甚至在个别领域反超了国外厂商,加上国外厂家在本地化服务、系统联网、软件平台个性化应用等方面的弱势,国内厂家已经渐渐扭转了机场安防领域内的占比。
如海康威视凭借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实力及良好口碑,成功完成“深圳机场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共享平台一期工程”的项目建设,实现全机场视频资源的互联和共享。并且为深圳机场视频监控平台建立一个接入与外联的标准及规范,全力护航深圳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提升。
吴平:近几年国内安防品牌成长很快,并在机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以宇视为例,截至2016年底,宇视已成功交付40个机场项目,参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等多个一线机场安保建设。在长期为国外厂商占据的机场行业,宇视持续夯实竞争力,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下以监控技术为机场行业贡献可靠保障。
问:随着新版标准的实施以及智慧机场建设开启,对机场安防的发展趋势,您作何判断?特别是未来的市场格局您认为会是怎么样的?
古辰:机场安防的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第一,大安防平台的构建。整合视频监控、门禁、飞行区周界报警、消防报警、停车场管理等多个安防系统,形成全面的安全防范体系;
第二,安防可视化一张图。查看各安防系统、安防资源在三维地图上的位置、状态以及实时监测其内容;
第三,安防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利用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手段,实现安全事件监测及主动预警,提升防范等级;
第四,安防数据的大集成能力,提供给智慧机场上层平台的数据共享服务。
而未来的市场格局,一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势态。国外厂家不愿放弃已有的市场份额,会通过更精细化的场景分析和市场定位,推出更精准的安防产品;国内安防厂家,发挥人工智能系统、系统集成能力、个性化的场景分析等优势,响应新版标准要求,努力争取进入更多的机场领域;甚至,一线互联网企业如BAT,也会从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的提供上,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他们独有的互联网式方案。